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記者 周瑋) 粽葉飄香,又到端午。吃粽子、掛菖蒲、插艾草、佩香囊、賽龍舟、喝雄黃酒……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全世界的華人都或多或少地進行著大致相同的民俗活動,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傳統在21世紀的現代生活中豐富多彩又不失神韻地演繹著。
  民俗學者李漢秋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對端午文化的時代關照進行解讀。他表示,作為活態的中華文化,每一個基於農曆時令所形成的傳統節日,都從不同層面傳遞出中華文明優雅深厚的氣息,呼應著並以豐沛的能量涵養著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天人和諧迎夏防疫:端午是迎夏“衛生防疫節”
  端午鄰近夏至,“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李漢秋說,仲夏天氣日益濕熱,又值汛期,百蟲和細菌繁殖快,疫病易生,所以人們需要一個迎夏“衛生防疫節”。
  在古代,端午節人們灑掃庭院鏟除蟲菌孳生地,用雄黃水、雄黃酒消毒,佩戴防疫健體的各種香囊荷包,燒藥草湯洗浴……富有民俗特征的最數“艾虎”和“蒲劍”:將艾葉剪為虎形,或將艾葉帖在虎形的彩紙上,借“虎”張威,就叫“艾虎”,人們佩戴或張掛,祈以辟邪驅瘴。菖蒲葉子中間有脊線,狀如寶漿以“劍”張威辟邪,或插或貼於門楣。
  “這些都是利用自然資源防疫防病。”李漢秋說,“當非典肆虐時,艾嵩、菖蒲等又光臨百姓家中,古老端午習俗又回到人們生活。今天,我們發揚端午文化的優良傳統,舊俗新用,可提倡開展夏季愛國衛生活動。”
  高潔剛健人格精神:端午是富有剛健氣息的節日
  對節候風俗,人們總要作人文解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吳越民族祭祀說、紀念屈原說……經過歷代的選擇,屈原越來越突出出來,端午節更多地被說成“起源”於營救和紀念屈原。
  “‘起源’當然不是,但中國人民選擇屈原,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李漢秋說,屈原以自身的高潔人格譜寫了偉大詩篇,以偉大詩篇表現了自身的高潔人格。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精神成了端午節的節魂,吃粽子也被賦予營救和紀念屈原的意義,我們的傳統節日絕不像有些人講的只是吃吃喝喝,我們是很重視人文精神的。”李漢秋說,屈原是詩人,端午節又成為“詩人節”,屈原就是詩魂。我們發揚屈原的人格節操和家國情懷,舉辦各種層次、各種規模的“端午詩歌朗誦會”“端午詩歌大賽”,不是既合傳統又合時宜嗎
  在李漢秋看來,圍繞端午的其他相關人物,也多有剛健氣質,如:伍子胥為伸張正義,堅忍不拔,矢志不渝,剛烈不屈;勾踐忍辱負重,卧薪嘗膽,務致國腔連曹娥之投水救父也具有剛毅壯烈的氣概。
  “精神文化不可偏於柔弱,端午節是傳統節日中富有剛健氣息的節日,也是社會性較強的節日。”李漢秋說。
  龍舟競賽團結奮進:端午煥發集體主義精神和昂揚鬥志
  “龍舟競賽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可能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李漢秋介紹,考古發現一個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靑銅鉞,便刻有龍舟競渡圖案,可證早在楚國前已流傳。
  他說,隨著生命意識的發展,古代的賽龍舟增加進禳災驅瘟的祈願,隨著人文精神的發展,又演繹出追念屈原等人傑的文化意義,同時發展成為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這是一項群情振奮的賽事:鑼鼓手坐在龍舟前端,一聲聲號子,一錘錘鼓點,有板有眼;橈手們聽令而動,揮橈划槳;招子手穩立舟尾,眼觀八方,把舵定航……前來吶喊助威的人頭攢動,群情激昂,吶喊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震天動地。
  “扣人心弦的龍舟競賽,早已成為端午節最熱烈的一項慶祝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奮爭、拼搏向上的精神。煥發出人們心中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昂揚鬥志。”
  李漢秋尤為看重的是,“賽龍舟是一項扎根民間的賽事”。他介紹說,在廣東高要市金利鎮,比賽前15天,各村龍舟就紛紛下水,開始強化訓練。期間,整個村子都動起來了,每天傍晚龍舟隊訓練結束,全村男女老少都聚集到祠堂里與運動員一齊吃飯、加油鼓勁。龍舟競賽讓金利人民“團結拼搏,奮勇挺進”的龍舟精神得到強化和升華。
  “龍舟賽最容易調動群眾的節日熱情,激發集體榮譽感,彰顯齊心協力、奮勇爭先、拼搏向上的昂揚精神。這是端午文化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李漢秋說。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有中華文化的復興,中華傳統節日是生活狀態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和載體。”這位民俗學者說,“當我們歡度端午節時,我們正在感受中華文化的滋潤,分享中華節日帶給我們的快樂。”  (原標題:涵養民族元氣——聽民俗學者解讀端午文化的時代關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yitsrks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